贺岁片《女儿》:乔布斯的思想还在吗?

苹果于1月11日发布了今年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贺岁片,这似乎成了苹果面对中国市场形成的一个传统,也成为了我们每年的一个期待。

今年的《女儿》请到了好莱坞的导演和摄影指导,请到了中国影后周迅,讲述了一个单身母亲带女儿开出租,与闹矛盾的妈妈最终在大年夜团圆的故事。

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个点,一是第二个客人上车喊了句“你孩子落车上了”,回应是“她现在是你的了”这时候孩子给懵懵的女客人递了一颗糖,这个情节设计的精致可爱;

二则是外婆提着饺子挨个出租车找女儿,不细想的话可能会被感动到,但是经不起推敲,母女间有什么矛盾也不至于到几年不联系的地步吧,母亲还在过年时提着饺子找出租车,有点太刻意了。

 

总的来说,细节很多槽点也很多,还没看过的可以去了解一下。

从《三分钟》到《一个桶》,再到今年的《女儿》,都是以微电影的形式发布,时长在7、8分钟左右。

我们会发现,苹果这三年的贺岁片所用的关键词几乎没有改变过:春节,离别与团圆;用一些悲伤的情节来戳观众的泪点,以至于《女儿》发布以后,各大媒体纷纷报道”骗走了3亿人2020年的第一滴眼泪“。

可是,苹果的贺岁片真的有那么煽情吗?在我看来并没有。

从苹果连续几年特意面向中国市场发布贺岁片,可以看出它对这个市场的重视。

苹果想要通过这样一种形式,来进一步塑造自己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,塑造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苹果。塑造品牌的意义远远大于宣传产品,这一点上苹果做得很好。

只是从国内对这几部微电影毁誉参半的反馈来看,苹果在本土化的历程中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从《三分钟》到《女儿》,三部影片讲的都是一个很小的故事,以小见大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叙述方式,然而场景过于小了,一方面需要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挖掘,一方面又对情节之间的联系和感情的铺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

苹果在这两方面做的都不够好,塑造的生活不够真实反而显得做作,情节的设计也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出入,这样的欠缺就使得影片最后烘托感情的努力变得苍白无力,经不起推敲的剧情是承载不了深厚的感情的。

一味的追求刺激泪点,反而失去了春节团圆和其乐融融的核心意义,有些时候,欢笑中包含的感情,比哭泣时更多。

一流公司讲故事,二流公司推产品。苹果这一系列微电影,是要干嘛呢?

苹果说“小孩子才做选择,我全都要!”整部的微电影是一个故事,在其前后却夹杂着各种花样的产品宣传:三年手持iPhone拍摄的传统,讲解功能的同时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故事,这个创意是很棒的,但也还是有着很浓的商业气息。

以苹果的体量和用户的忠诚度来说,如此多的产品因素其实是没有必要的。

或许是经历了乔布斯这样的梦想家,对于苹果的要求就会特别的高。

 


乔布斯还在吗

经历过Think Different的热泪盈眶,经历过历年发布会的意气风发。与其说我们坚信着有乔布斯的苹果会继续改变世界,不如说我们相信着乔布斯。

然而时间跌跌撞撞,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。8年多以后的今天,苹果还记得当初的非同凡响吗?

乔布斯一连列举了十几个世界名人,“你唯一不能做的,是忽视他们”,“只有那些足够自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,才能够改变世界”。

 

最后小女孩的那双眼睛,不知道感动了多少有梦的人。那双眼睛里,是无限的可能性与改变世界的渴望。

同样是片尾的苹果logo,非同凡响中的与贺岁片的一比,显得睥睨、纯粹、如仰阊阖。让我想到辛弃疾的这首词:

看纵横斗转,龙蛇起陆,崩腾决去,雪练倾河。

非同凡响也确实做到了这样的效果,起死回生的效果。它是史上最成功的广告,也让苹果成了那时最伟大的公司。
 

 

现在的苹果,似乎失去了乔布斯在时那高高在上的样子,越来越多的人说他们是商业帝国,曾经的梦想却很少有人提到了。

生来为了改变世界,

而现在,和光同尘,再无差别。

这几年,苹果的服务业已经越做越好,

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

已经改变过世界了,现在的苹果致力于一个更好的世界。

这条路是好是坏,我们一起期待吧。